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该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 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 发展历程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前历史上各阶段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持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前国家副主席朱德在1949 年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强调了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 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市举行。在1981年9月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后,国务院便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业委员会和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由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次。同时又把1953 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追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 年的第三届民族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民族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这届民族运动会正式确定了民运会设项分竞赛和表演两大类,共设7 个竞赛项目和115 个表演项目。第四届民运会不仅增加了赛龙舟等经过规范化、科学化之后的项目,而且还制订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使民族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 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举办地涵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全部民族自治区以及北京、天津、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从1953年的5个竞赛项目22个表演项目到1999年的13个竞赛项目和161个表演项目再到2015年的17个竞赛项目和140个表演项目。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民族涵盖了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展示体育文化、增进团结友谊的民族盛会。 民族运动会沿着继承革新、继往开来的方向迈进,发掘了一大批新项目,并在探索普及与提高结合、群众性与专业化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普及、提高、规范、科学的道路。 举行城市编 1953年11月8日——1953年11月12日 天津市 天津市 1982年9月2日——1982年9月8日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1986年8月10日——1986年8月17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1991年11月10日——1991年11月17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1995年11月5日——1995年11月12日 云南省 昆明市 1999年9月24日——1999年9月30日 北京市 北京市 西藏自治区(分)拉萨市(分) 2003年9月6日——2003年9月13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2007年11月10日——2007年11月18日 广东省 广州市 2011年9月10日——2011年9月18日 贵州省 贵阳市 2015年8月9日——2015年8月17日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1] 2019年9月8日——2019年9月16日 郑州 历届运动会 第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新中国刚刚诞生,就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1953年11月8日至11月12日,国家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四年一届地开展起来。 参加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共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朝鲜族、纳西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他们分别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九个单位。 大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隆重举行。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围、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3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踩绳(即达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创造了国家新纪录。来自全国各地及天津市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第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9月2日-9月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来自全国29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 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省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了优异成绩。15个盛自治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摔跤人才。 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行表演,其中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的背篓球、回族的斗牛、藏族的“碧秀”、土族的轮子秋、朝鲜族的秋千、黎族的跳竹竿、壮族的高空舞狮、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马上拾银、塔吉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赛骆驼和赛马、达斡尔族的“波依阔”等。这些传统的民族表演项目,是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而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 运动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举办了有12000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 第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6年8月10日至8月17日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 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由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共1097人参加了比赛和表演,另外还有29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观摩团,以及特邀代表、中外记者、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等共2000余人,总规模达3704人,大大超过了上届。 本届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摔跤、射箭外,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由于本届运动会制订了较为科学的比赛规则,使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好发挥,各代表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1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4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1年11月10日至11月17日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其中,赛马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1991年8月4日至8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 运动会历时8天,有来自全国30个盛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及中外记者,共3000多人参加。台湾少数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1次参加了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 第4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表演项目120项,设奖114个。本届运动会不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制订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办法,使本届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大会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 运动会期间,召开了民族体育表彰会,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1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 运动会间隙,56个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于南宁市青秀山,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各民族代表欢歌劲舞,共叙友情。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图片展览”;来自全国各的12家艺术团体,为各族群众演出30场文艺节目。从本届运动会开始,承办单位举办了运动会歌曲征集活动,民族运动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会歌。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青年歌手韦唯(壮族)演唱的《爱我中华》,从广西南宁唱响全国,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第5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5年11月5日至11月12日在昆明市举行。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本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设项均超过了历届。来自全国各盛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共9000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 台湾省少灵敏民族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会还邀请了部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 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65枚;表演项目有129项,设1、2、3等奖。另设“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工作者。 第6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在第5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闭幕式上,组委会庄严宣布: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在北京举行,同时在拉萨设分赛常 第6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是本世纪我国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在举办时间和地点上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是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40周年,又是本世纪的最后1年。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西藏是“世界屋脊”,是我国典型的边疆民族自治地区,为全世界所关注。届时56个民族汇聚1堂,向国内外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展示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第5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后,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在总结历届民族运动会的基础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下届运动会的总规程和各单项规程、规则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并于1997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召开了第6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第1次筹备会议。经过协商确定,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9月24日至9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分赛场的比赛将先期于8月18日至28日在拉萨进行。 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术、射弩、龙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共13项,其中射弩、打陀螺、“押加”、部分马上项目和部分表演项目在拉萨分赛场进行。 第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新世纪中国第一次民族体育盛会——第7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3年9月6日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隆重开幕。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3年9月20日至27日在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举行。本届运动会遵循“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充分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和运动水平,锻炼和培养优秀民族体育人才,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宁夏首次承办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已先后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西藏和北京举行。至此,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已“走”遍5个民族自治区。 第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7年11月10日—2007年11月1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本届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又珍珠球、花炮、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武术、马术、民族式摔跤、板鞋竞速、高脚竞速15个大项、124个小项,148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在上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大项“板鞋竞速”、31个小项,表演项目增加了1个大类“民族健身操”。担任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表演项目的裁判员及仲裁委员857名,担任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解说员34名。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国31个盛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台湾地区,共34个代表团的6381人参加;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36个观摩团,共3025人;以及62位特邀嘉宾;总人数达1.5万多人,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 第9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9届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1年9月10日至9月18日在隆重贵阳举行。本届民族运动会共有来自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6771名运动员参加,将进行16个竞赛项目和188个表演项目的角逐。 为淡化金牌意识,本届运动会改革了奖励办法,将竞赛和表演项目金、银、铜牌的奖励体系,改为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的奖励体系,扩大了奖励面,突出了参与性。[2] 第10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 第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19年9月8日至16日在郑州举行。设有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花炮、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民族式摔跤、少数民族武术、马术、秋千、射弩、押加、龙舟、独竹漂、民族健身操等17个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 2019年8月20日,3000余名志愿者代表在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加了出征仪式。他们来自20个少数民族,由170余名身着自己民族服装的志愿者代表组成。
原文地址:https://www.ps-boat.com/news-3693-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培生船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