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舟_行业百科

公司动态 业界资讯 行业百科 龙舟运动员 赛艇运动员 皮划艇运动员 业内企业档案

划龙舟 资料百科

繁体版 英文版 2019-10-9 10:44| 查看数: 60791
郑重声明:划龙舟百科信息录入时间为2019-10-9 10:44,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本网无法对百科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如您发现信息有误或老旧,请您以百度百科360百科搜狗百科快懂百科或官方信息为准!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春秋战国时期,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后来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龙船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著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历史渊源
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明代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江浙地区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湖南沅陵
划龙舟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

各地龙舟
江苏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而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还保持著举办各类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传统。苏州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喝雄黄酒、佩挂香囊、悬挂菖蒲、悬挂钟馗像。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南京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南京地方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关于龙舟赛的记载:“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也描绘了端午节时南京龙舟赛的情景:“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有专家指出,直到明清时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赛龙舟繁华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难再看到龙舟竞渡的场景了。
常州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在《外家记闻》里,记载旧时常州城内五月端阳赛龙舟的盛况:“端阳云溪竞渡有龙舟六艘,城内是五色龙,东门的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南门是白龙、北门是乌龙”。“清晨,故城四方民众划著六龙舟,汇聚城内子城河白云渡东端的白云古渡,争相竞渡。夜以继日,挑灯竞渡,一条条光灿灿的火龙舟游于溪中。”据《武进县志》记载:“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

浙江
浙江宁波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羽人竞渡”发源于宁波一带。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的论述,最好的证明就是宁波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如今“龙舟之乡”鄞州云龙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福建
福建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和五代闽王之子王延钧有关。当时王延钧好偕伴宴游水晶宫,载舟游湖,奏曲为乐,开风气之先。到后来,每逢端午节,各村社都会提前筹钱备舟,击鼓鸣钲,热热闹闹开始水上竞渡 。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著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著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著,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

广东
广州扒龙舟有上千年的历史,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有广州居民更直言:“春节是属于家庭的节日,是‘小家’的节日,端午龙船节则是属于村落的节日,是‘大家’的节日。广州的龙船饼、龙船帖、龙船饭、招景、趁景等一切细节,体现的都是‘兄弟礼数’的事情”。在这种朴素的宗族荣誉意识的支持下,龙舟竞渡其实是农耕社会邻近村落借龙舟节而进行友好交往的重大娱乐活动。端午前后龙舟竞渡是珠江三角洲水乡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有一整套仪式。从起龙、采青、趁景、赛龙、斗标、吃龙船饭、吃龙船饼,饮午时茶、藏龙、散标等一系列活动贯穿始终,成为以广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珠江三角洲一带端午节扒龙舟的主要内容,形成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民间一大风俗。端午产生的龙舟竞渡风俗从祭神驱邪发展到娱神又娱人,还包括扫瘅疬、驱蚊虫等内容,连续数日的端午划龙舟(扒龙船)节庆成为广州以至周边珠江三角洲水乡民众最盛大的节日。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上塘的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护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后,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水手开始训练,直训练到五月初五参加比赛。在闽粤地区,赛龙舟也被称作扒龙船。有竞技比赛,也有水上巡游。扒龙船包括“请龙”、“聚龙”、“腾龙”、“游龙”、“接龙”、“赏龙”六大板块。

龙船介绍
龙舟就是船上画著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人数和职责分配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龙舟习俗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沿江两岸看赛龙,船者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著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著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著标飞快地驰近……
永嘉上塘、瓯北、岩头、桥下等乡镇都有龙船。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这些习俗都没了)。每地的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乐清龙舟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每年的扒龙舟有一定的仪式。扒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举行扒龙舟的乡村,在五月初一日前就择好吉日,将龙船进行精细清洁,上油加固增色,四月的最后一天准备好包括糯米粽等各种用品。“起船”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五月初一这天,参与扒龙船的一班身健体壮的男士抬上龙头先到祠堂、神庙拜祭,点香烛,烧纸钱,供上鸡、米、肉、供果、粽子等物品,再到各农户敬祖神,从中获得“利是”——钱或米以补贴扒龙舟的开销。之后,人们敲锣打鼓、放著鞭炮,齐心合力把龙船抬放到河涌里。扒龙船首先要祭江河拜龙神,即在江河起扒的时候,将饭、菜等祭品掉向江中进行拜祭,祈求神龙保佑,平安顺畅。随著龙船放下水,之后龙船就围绕村边的河涌,穿过窦闸出沧江河,扒到附近圩镇的河面进行游龙。龙舟活动结束后,同样要举行隆重的藏船仪式,烧香点烛拜祭后,由扒龙船的人卸下龙头、龙尾,并将他们及船身分别放置好(坤甸格木的龙船沉下河涌淤泥下,杉木船放上龙船亭)。龙船下水及上水的仪式均由龙船会负责人主持,一般烧香拜祭,放鞭炮,以图大吉大利,年年行好运。龙船会及扒龙船的人集中会餐,有的小村则全村男人(不分老少)集中用餐,叫做食“龙船饭”。

赛龙舟
发展与由来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到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

“龙船节”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泉港沙格村,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
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原文地址:https://www.ps-boat.com/news-259-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培生船艇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此文,在转载编辑发布时可能会对文章进行细微修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ps-boat@qq.com,我们将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3~7个工作日内)进行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国际龙舟联合会下一篇:赛龙舟